有應公–有求必應嗎?

我們走在路上,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寫著“有應公、百姓公”的小廟,這些廟宇是不能亂拜的,裡面供奉的並不是神明,可能曾經這片土地是亂葬崗,政府規劃整地的時候,有些墳沒有後代子孫無人祭祀,就會規劃一個小廟,由專人管理,而這些墳上的名字大多都風化不清,所以才會取名叫“百姓公”,最初的用意,是讓這些無主孤魂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。

有應公一般泛指「求必應」的無主孤魂,立祀祭之,有求必應。此即台灣有應公信仰的原形。撿拾來的枯骨,其所收藏的祠廟,大多建立在山地、鄉村、田野、道路旁,最多是在墓地附近,規模很小,這類祠廟,一般僅立有神牌位,其大部分是奉祀枯骨殘骸,有些將骸骨放在骨罐裡,叫做「金斗」,故「有應公廟」又稱「金斗公」或「千家祠」、「百姓公」、「萬善爺」、「大墓公」、「萬善公」等

【大眾廟】
大眾爺係為死於非命的孤魂,據說是鬼中的「厲鬼」。《左傳》:「晉侯夢大厲」,其注云:「厲,鬼也。」古以死而無後稱為厲,因無後嗣奉祀的鬼魂,生活無著便成為「厲鬼」作祟害人。大眾爺廟和有應公廟,相同點都是奉祀無主鬼魂,相異處是大眾爺是鬼中的厲鬼,而有應公廟所奉祀的則是無主的骨骸。

質言之,大眾爺所供奉的大都是因械鬥、民變、戰亂而死於非命的孤魂野鬼;因其非自然死亡,是死不瞑目,所以會為害活人,為安撫枉死亡魂,因此必須建廟奉祀。古時民智未開,民眾遇到疾病纏身,以為是沖犯「厲鬼」之故,於是焚香燒紙祭拜,祈求疾病離身。《士喪禮》云:「疾病禱於厲」,為求平安乃為厲鬼建祠奉祀以安撫亡魂。

【義民廟】
義民廟中所供奉的,大都是幫助清廷平亂而壯烈犧牲之客家人,因有功於政府,而獲敕封為義民的亡靈骨骸,其性質上有別於其他陰廟。義民爺又稱「忠勇公」、「義民公」或「褒忠義民爺」,台灣俗語有「三年一小亂,五年一大亂」之說,漢人移民以來,台灣民變事件層出不窮,其中尤以林爽文及朱一貴之役最為慘烈。

開台初期,閩、粵間因爭水奪地糾紛與族群對立等因素,引發許多大大小小的械鬥事件,因而造成閩、粵人士彼此的間隙和排斥。變亂時起之際,清廷就利用此種族群矛盾,「借重」客家人所組的義民軍進行平亂;因為變亂而戰死的客家民眾不計其數,亂平後,因感念客家義民壯烈犧牲之精神,於是將眾多屍骨集中收埋,籌資募地,建祠祭祀。在這些平亂中戰死者多為客家人,故義民廟是客家地區陰廟信仰的代表。

一般民間信仰相信人死為鬼,所以祭祖一直是生活中重要的活動,也是慎終追遠、緬懷先人的表現。至於無人奉祀的鬼魂,基於人道的關懷,悲憫其無人奉祀,因此為祂建祠,使之有所依歸。「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」,有所歸後才不會為害人間,這也是台灣民間信仰的共同觀念。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,在台灣民間尊稱為「老大公」或「好兄弟」,其中含有尊崇之意,也有敬畏之心。

人們常說“求神慢;求鬼快”但都忘記一句話“欲速則不達”,神佛是慈悲度人,無私無求;鬼是利用人的貪念,來達到目的,以前的六合彩大家樂,坊間有許多叫那些簽牌的人去拜這些無主孤魂的小廟,是啊,這些錢財,來的快去的也快,中了一次就會想要第二次,漸漸的越陷越深無法自拔而對祂們要求的越多,祂們對你的索求也越大,最終導致一場空。身為人不能讓貪慾駕馭了身體,人是萬物之靈,是有智慧的,能夠分辨什麼是對錯,一昧的聽信錯誤的訊息,導致神鬼不分,後來困苦潦倒卻不知為何,這個真的是身為人的你想要的嗎?

【本宮案例】
(一)本宮在半夜接到一通緊急來電,電話先生訴說:我朋友好像卡陰的狀況,失去意識,想咬舌,搖晃著身體,你們宮是否在專門處理卡陰狀況,裡面師姐說是,那你趕緊過來一趟經過二十分,三人來到本宮,二位朋友扶著一位身體沒力的進來,請示師父,師父查明後,便告知你們今天去了哪裡? 他們才訴說: 我們來南部玩想說有一間廟靈驗,想去問問,結果問的時,便交代說晚上不可去聲色場所,不然便出事,三人鐵齒想說都來南部當然要去玩玩,結果去店裡不到三十分突然朋友就像卡陰式的抓不住,師父指示收一收就好了,沒有卡什麼陰靈,是你們去陰廟問事,他知道你們晚上要去哪,便放了陰靈在旁,告知不要去聲色場所,去了會出事,結果去了真的出事,你就覺得怎麼這麼靈驗,師父收一收馬上就恢復清醒,嚇的不敢在亂去。

(二)一位小姐跟老公鬧得非常不愉快甚至鬧到快離婚,來請示師父時,師父查明後,指示是否有拜到路旁小廟,才說好像有這麼一回事,有些並不是可以隨便亂拜,反而受到不好的影響,導致婚姻上快破碎,必須由師尊處理法會,並把夫妻緣在處理完善,處理完善後,夫妻漸漸又有了互動關係。

「有應公廟」一般都被定位為陰廟,無廟門、無門神,廟宇屋脊也不做鴟尾雕飾,廟宇的大小也小了許多,與一般陽廟的雄偉氣派和擁有眾多信徒有很大的不同,祭拜的信徒較少也較具地區性。直到現在,一般人仍對「有應公廟」的禁忌較多,像是忌諱在日落之後到廟裡參拜,或家中有嬰帅兒者不適宜前往,以免沾染晦氣。